今年春节显现四大异常现象,暗示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!
从往昔到今日,年味儿何在?
说实话,这年过得真是越来越别扭了。
从前,春节是大家盼着的时刻,像是一块年糕,软糯香甜。
但如今的春节,越来越像是汤了的年糕,变得稀薄,越看越没有劲儿。
你问我,为啥?因为最近这些年,围绕春节的那些情景、习俗,有的已经不再被重视,有的则是悄然变化,像是水流过石头,悄无声息却又不可逆转。
这一年,春节似乎又多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,弄得年味越来越淡。
大家心里是不是也在问,春节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?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变化?咱们得好好分析。
烟花爆竹复活了
先说说放烟花爆竹。
过年那几天,燃放烟花的声音就像田野里啤酒的泡沫一样,热闹得很。
但是,前年开始,为了减少污染,很多地方都禁了烟花爆竹。
那会儿,多少人觉得过年没了“年味儿”,心里暗暗嘀咕:为何要让传统习俗消失得无影无踪呢?可近两年,眼瞅着烟花爆竹又慢慢回暖了,禁令放宽变成了限制,某些地方甚至直接打开了售卖通道。
举个例子,郑州今年的规定,燃放时间被划定,限制在早上七点到晚上11点间,小心翼翼又不失灵活。
有人认为这是真进步,终于可以放那一声声兄弟齐心的烟花,在天上绽放出五彩斑斓的火花,满满的年味又回来了。
但与此同时,安全问题没有忽视,特别是孩子们的安全,要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虽说能放了,但也得小心别让火焰亲吻到小朋友的手指头。
年越来越热闹了,但依旧得让我们深思:为何会因为一个传统习俗而引发如此不同的看法?
酒桌打牌的消退
再聊聊春节期间的社交方式,酒桌打牌的热闹现在真的少了不少。
想象一下,以前的酒桌上,举杯邀明月,觥筹交错热闹非凡,倒是可以抒发肝肠寸断的感情。
可是,如今大家都在家待得太久了。
有人称这是生活节奏加快的结果,孩子们的课外班背着爸妈,老年人因健康问题不再聚会。
尤其在年轻人中,白酒似乎已不再受待见,开始追求更轻盈的饮品。
比如啤酒,鸡尾酒,甚至果酒,这些新鲜选项反而引得年轻人羡慕。
然而,正因如此,那些传统的聚会仪式感也被消解了。
小小的聚会里,往日的欢声笑语似乎被低沉的气氛取而代之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,人际关系的维系离不开面对面的互动,而如今“年味儿”减弱,或许就源于这一点,在这种情况下,大家或许要思考:如何在酒桌之外找到情感寄托?也许,换个方式,带上一种新的社交元素,也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。
走亲戚逐渐消失
然后,过年走亲戚的事情似乎也大大减少。
不像往年一家人齐聚一堂,鼓着脸去亲戚家拜年。
如今,老人们的离去,年轻一辈却忙着各自的生活,连走都懒得出门。
即便走出去,见面少得可怜,问候成了短信,不温不火。
而随着社会的变迁,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旅游等方式来庆祝春节,放松心情。
他们不再是“坐月子”回家的孩子了,而是有自己的生活,两者共存的情况下,走亲戚的方式自然就被改变了。
这一点,从调查数据上也能看出,去年春节期间,选择留在城市里的比例比往年大幅增加。
说说你身边的朋友,是不是也是这样?大家的热情从过去的门当户对,变成了在路上邂逅的陌生,年味儿散淡的现象越演越烈。
春晚的不再期待
说起春节,怎么能不提春晚呢?从那个有着“凤求凰”的经典之夜,到如今许多人在春晚中只是翻翻手机,春晚的时代已然过去。
渐渐地,春晚似乎失去了聚集所有家庭亲朋的绝对魅力。
曾几何时,大家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守着电视,心中满是期待。
可是现在,似乎已不复往日辉煌。
一些流量明星代替了真正能让观众捧腹的老演员,小品的喜剧色彩被现实的沉重所替代。
人们有时甚至会调侃:“春晚,今年更像是在教大家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。”究其原因,讲不清,似乎是社会压力增大,人们急需释放情绪,但春晚却成了让人失望的情境。
对比其早期的热度,春晚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。
市场研究表明,传统春晚的收视率逐渐下降,让人感想:是人们的期待值降低,还是春晚的节目质量在下滑?身边的朋友们也用各种方式寻找过年时的沉浸感,全年龄段的娱乐形式太多,或许春晚的重任要交给新生代了。
重新定义“年味儿”
无论怎样变化,过年的真正意义又在何处?人们在争论中、在总结中,夏虫不可语冰。
我们不妨在每次过年时,试着一起温习这些传统,或者找到更多的乐趣。
最终,丢掉不必要的忧愁,聚在一起,创造独属于你的新年仪式感。
有人说,过年是一种心理感受,而非单纯的习惯。
是啊,年味儿淡了,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于其定义的改变。
儿时的年味儿,变得更像是一个心态问题。
咱们完全可以选择在红火喜庆中重新获得那份温馨的体验。
亲爱的读者们,你们是如何感知春节的变化呢?你们认为年味儿到底是什么?欢迎留言分享,也许就在我们的话题中,春节的真谛依然绽放。

首页